電磁感應是什麼?
電磁感應是在磁力 ( 磁場 ) 產生變化時,能夠看到電產生的現象。
電磁感應的重點
-
電磁感應只會發生在磁力產生變化的時候
影片 06:09 中,電流計上的指針移動時,皆在鐵圈接上電源和關掉電源的瞬間。
影片 07:29,使用磁鐵取代電源來產生磁力變化,證明是磁力的變化導致電流產生。 -
電磁感應產生的電流是瞬間的,不是穩定的
影片 04:32 中,當鐵環接上電源時,電流計的指針會跳一下,並沒有一直指著某個刻度。
你所不知道的電磁感應
影片 06:09 中,當法拉第完成了他的軟鐵環後,便開始進行了他的測試。只是在測試的時候,他注意到了一些奇怪的事情:法拉第發現到,當他只要把電池的電打開時,連接在 B 線圈上的電流計,就會輕微地晃動一下,不只如此,當法拉第把電池關掉時,電流計又會再次輕微地移動,而這個現象深深引起了法拉第的注意。
因為如果軟鐵環上真的有從 A 線圈那端穩定供電下,所產生出的穩定磁力,那麼他應該會看到 B 線圈所感應到的電,會是一直保持穩定,因此電流計的指針應該也會一直顯示有電流的狀況才對。但法拉第現在卻看到,只有在通電和斷電的瞬間,電流計才會輕微地跳動一下,所以在穩定電生磁那端是一直有持續穩定產生磁的情況下,怎麼電只會在瞬間產生,而不是穩定產生呢?
電磁感應影片重點
- 01:10 使用電流計測電源的穩定電流
- 01:25 確認電磁鐵能產生穩定的磁力
- 04:30 法拉第假設磁生電
- 04:42 法拉第發現磁不會生穩定的電
- 06:28 動畫:只有磁力產生變化時才會產生電
- 08:10 法拉第使用磁鐵來產生磁力變化
教育夥伴
🚩合作夥伴:
特別感謝『LIS 大科學計畫』支持者們贊助教材製作
教育部資訊及科技教育司、因材網 贊助播出
🚩特別感謝:
乒乓影像器材出租 器材贊助
LIS 國中顧問團 內容協助
作者:陳薏琪
電與磁的歷史
在歷史上,「電」和「磁」之間的關係,總是在各個時代引起許多的探討與研究。在 1600 年以前,人們時常認為電和磁是同一種吸引力,但這時期的吉爾伯特 (William Gilbert),經過一番的研究後,認為電和磁的概念應該要被分開,因此他正式命名了「電」(electricity)。
圖│吉爾伯特 (William Gilbert)
然而,當電學和磁學各自發展了好幾年之後,在 1820 年時,一個讓電學和磁學再次有了關係的現象,讓這兩者間所隱藏的秘密,又成為世人不斷探討的內容。
1820 年,一名叫做厄斯特 (Hans Christian Ørsted) 的科學家,在那年的 4 月 21 日這天,他正準備著要拿來在演講上表演的實驗,就在這時,他只是打開了電池,居然看到了在電線附近的羅盤指針轉動了。而在他過去的測試中,雖然他曾經將電線和羅盤指針放成垂直夾角後通電,但卻沒有得到指針的任何反應,這次他只是將羅盤改成和電線平行放,卻意外讓羅盤指針動了起來。
圖│厄斯特 (Hans Christian Ørsted)
圖│厄斯特發現電生磁的現象
由於羅盤的指針也是一種磁針,所以通電的電線可以吸引「磁」,也就變成了十分轟動的現象——因為這代表「電是可以產生磁」的概念,就這麼被一個偶然發生的事件證明出來。
於是找到這個現象的厄斯特,就在 1820 年這一年,在他的著作中提出了「電可以生磁」的概念。而在 1800 年代,電與磁學也隨著厄斯特的證實,逐漸開始發展,人們漸漸開始相信,電與磁之間確實有著互相牽連的關係。
既然已經有人證明了電能夠生磁,大家不免就會開始想要挑戰,「磁是否能反過來生電呢?」接著科學家們開始試圖想要找到磁能生電的可能性。但這條找尋的道路並不容易,所以就算經過了好幾年的時間,也一直沒有人成功證明這件事,就連在電學上著名的科學家安培 (André-Marie Ampère),當時盡了他的力量,卻也只能夠做出電生磁的實驗。
圖│安培 (André-Marie Ampère)
不過在電磁學被不斷探討的年代氛圍下,這樣的困境也沒有持續太久。因為在大概 10 年之後,對於電磁學做出巨大貢獻的法拉第 (Michael Faraday),便發揮他細微的觀察能力,讓「磁生電」的現象,能夠被世人所看到。
圖│法拉第 (Michael Faraday)
科學家法拉第的故事
在 1791 年,法拉第出生於倫敦。他是一名鐵匠的兒子,家庭狀況也並不富裕。在這樣的條件之下,法拉第只有接受過基本教育後,就沒有繼續到學校去。但法拉第卻從小熱愛科學,也熱愛著閱讀。雖然因為家境的關係,他無法買書來看,但是他還是找到了方法,讓自己能夠有大量的書能夠閱讀——法拉第選擇到一家書本裝訂廠打工,在打工之餘還能看書,這樣他就能夠有數不完的書可以看了。
於是在法拉第 14 歲到 21 歲的這段期間,他透過邊工邊「讀」的方式,閱遍工廠中所裝訂的書,尤其是深受科學知識吸引的他,總是喜歡閱覽科學的書。而在這些科學科目中,最讓他感興趣的就是化學的知識了。
不過他也沒有因為對於化學特別感興趣,所以就鑽研著化學,法拉第只是發惠著他對許多事情抱持著很強烈的好奇心,去嘗試各種事情。就像是他在自己的好奇心驅使下,還做了屬於自己的一台靜電機。然而,這樣的成就,也只是法拉第開始展現他在科學才華上的第一步。
在 1812 年,一名認識法拉第的顧客幫助之下,法拉第得到了一張能夠參與皇家學會的戴維 (Humphry Davy) 講座的入場券。第一次到這樣場合的法拉第,原本也很擔心自己所閱,無法跟上如此艱深的講座內容。但意外地,當法拉第在聽演講時,他發現到自己竟然都能夠聽懂戴維所提到的內容,這讓他的信心倍增,同時也非常開心自己的自學成果似乎非常有效。
圖│戴維 (Humphry Davy)
在聽完這場演講之後,法拉第對戴維也感到很敬佩。於是法拉第便興奮地寫信向戴維推薦自己,希望自己能夠成為他的助理,同時他還在信中附上了他在演講中所寫下的 300 頁筆記給戴維,希望能給戴維良好的印象。然而,第一次與戴維接觸的法拉第,並沒有獲得來自戴維的好回應,也就是戴維婉拒了法拉第的信。
但很快地,法拉第的機會又再度到來。在 1813 年,戴維正在找他的皇家研究所 (Royal Institution) 化學助理時,他馬上就想到了前一年因為好學而感動到他的法拉第。於是在就在 1813 年,法拉第就如願成為了戴維的助手。
不久之後, 戴維決定去歐洲旅遊。在這趟旅程中,法拉第是以助手、僕人的身分隨同,但他卻沒有受到很良好的待遇。戴維夫人把法拉第當下人來使喚,但法拉第還是都忍了下來,只因他在這趟旅程中,跟著戴維拜訪了許多當代著名的科學家,像是伏打 (Alessandro Volta),所以讓他覺得那些不公與可以見到科學家的機會比起來,似乎都是可以忍下來的事情。也因此,這趟旅程成為了激勵法拉第的科學人生重要旅程。
圖│伏打 (Alessandro Volta)
1815 年,隨著戴維回國後,法拉第馬上在實驗室中展現了他的實驗才能。雖然說法拉第因為自幼沒辦法有良好的學習環境,因此算術能力非常不好,但是他在實驗上的天分,卻十分充足地彌補了他這方面的不足。
而到了厄斯特發現電可以生磁的 1820 年後,法拉第和研究室的夥伴,也一起研究了電動機,但他們沒有成功做出電動機。不過法拉第沒有因為這次的失敗而放棄,他甚至還私下繼續研究下去,並在一段時間後,靠自己的力量成功解決了當時他和夥伴遇到的問題。然而,法拉第因為對於學術界的不了解,所以他在成功做出電動機後,就直接以自己的名義,對外發表了「單極電動機」的雛型,而這件事因為觸犯到學術倫理,因此自然引起了提供研究環境給法拉第的戴維,以及曾經和法拉第合作的夥伴不滿。
而在這件事之後,戴維也因為法拉第逐漸嶄露的出色成就,如他在電化學上的電解成就、他找到加壓氣體的方法、被任命為皇家研究院實驗室主任等等事情,所以開始嫉妒法拉第,便開始想要讓法拉第在學界難以生存。
時間到了 1824 年,法拉第因為相信「電能生磁,磁也應該能反過來生電」的法,因此想要檢驗磁的電流效應。法拉第先是準備兩根導線,便想透過實驗來看到,沒有電的導線,會不會被有電導線的磁力感應之後,就能夠產生出電流?
所以為了要做出實驗,法拉第便用了「電磁鐵」的概念,希望能透過感應來產生出磁力。因為當時已經知道,電磁鐵能夠在通電時產生出磁力,所以法拉第認為,如果倒過來用導線通電產生出的磁力,去靠近另一條導線,說不定有機會看到「磁生電」的情況發生。然而當時法拉第不管嘗試了幾次的實驗後,還是完全沒有發現磁能生電的現象。
圖│1830 年的電磁鐵
又過了一年後,戴維似乎因為過於嫉妒法拉第的才華,因此身為他的上頭老闆,便決定禁止法拉第研究電磁學,並要他去轉研究光學玻璃。
然而,光學玻璃完全不是法拉第所感興趣的領域,雖然他還是在這個領域取得了一些成就,但法拉第卻無法發揮他的長才。熬過了五年的時間,一直到了 1829 年,有意阻礙法拉第發展的戴維,在這一年去世,沒了上頭的壓力後,法拉第終於能夠重返他所想探討的研究主題,也就是電磁學的懷抱。
而到了 1831 年,對於這門學問深感興趣的法拉第,也即將提出震撼世人的現象……
法拉第發現通電和斷電的瞬間才會產生磁生電
在 1831 年 8 月 29 日的這天,法拉第在努力研究電磁學的時候,他想再次嘗試他過去曾經試過的實驗,來讓「磁生電」:也就是他想再次用有通電的導線產生出磁力,在靠近另一條導線後,讓被靠近的這條導線,能夠因為感應到磁力,而產生出電流。
從開始研究電磁學之後,大家知道要讓電磁鐵穩定產生出磁力,只要給穩定地供電,那麼磁力也就會穩定輸出;反過來說,如果導線所感應到的磁力是穩定的,那麼產生出的電應該也是穩定的才對。
有了這樣的想法後,法拉第開始嘗試各種方法,為的就是要成功讓「磁生電」能夠展現在眼前。在一個想法的展現之下,法拉第做出了一個帶有電磁鐵概念的裝置:
法拉第認為,如果通電的導線就能夠產生磁,那麼他只要做出一個裝置能夠把磁直接傳到沒有帶電的導線上,他應該要能夠在這條沒有帶電的導線上,測到「電」的存在才對。
這麼想的法拉第,便找來一個厚約 2 公分、直徑約 15 公分的軟鐵環。而法拉第也為了讓使用的線圈能夠絕緣,於是他按照當時能夠產生最強電力的電磁鐵製造方式,將銅線纏上絕緣麻布,這樣他就能讓他要纏上的 7.3 公尺銅線線圈,能夠彼此不會互相影響。
當把線圈絕緣後,他便將右側纏上了線圈,也就是法拉第說的 A 線圈,並在 A 線圈這端接上了電池,讓 A 線圈能夠靠著電池產生出「磁」,再讓磁充斥在這個軟鐵環中。
之後,法拉第又同樣把左側纏上了 7.3 公尺的銅線線圈。但這次,他在左線圈 ( 或是法拉第說的 B 線圈 ) 上,接上了可以檢測電流的電流計,目的是希望測量,從 A 線圈通電所產生的磁,透過軟鐵環的傳遞後,是不是能讓 B 線圈產生電。
圖│法拉第的軟鐵環圈
當法拉第完成了他的軟鐵環後,便開始進行了他的測試。只是在測試的時候,他注意到了一些奇怪的事情:法拉第發現到,當他只要把電池的電打開時,連接在 B 線圈上的電流計,就會輕微地晃動一下,不只如此,當法拉第把電池關掉時,電流計又會再次輕微地移動,而這個現象深深引起了法拉第的注意。
因為如果軟鐵環上真的有從 A 線圈那端穩定供電下,所產生出的穩定磁力,那麼他應該會看到 B 線圈所感應到的電,會是一直保持穩定,因此電流計的指針應該也會一直顯示有電流的狀況才對。但法拉第現在卻看到,只有在通電和斷電的瞬間,電流計才會輕微地跳動一下,所以在穩定電生磁那端是一直有持續穩定產生磁的情況下,怎麼電只會在瞬間產生,而不是穩定產生呢?
然而法拉第完全無法解釋,到底在那瞬間 B 線圈發生了什麼事?於是這便成了法拉第下一個想要探討的問題。
法拉第猜測磁力的變化能夠產生電
在猜想各種可能性時,法拉第也同時思考,他所做的這個裝置,在通電的瞬間,到底有什麼發生了改變?因為那個改變,應該就是藏著秘密的關鍵。
法拉第開始思考,這個裝置一邊是電磁鐵,而他每次看到電流計產生指針改變時,都是在開啟、關閉電源時,那麼按照電磁鐵的概念來說,在通電、斷電的這兩個瞬間,有產生變化的就是磁力了。
有了這樣的想法後,法拉第突然有了個靈感:他認為,正因為這個裝置是一個電磁鐵,而且在打開、關閉電源的瞬間,等於也是開、關閉電磁鐵,表示磁力會產生變化。也就是說,在打開電源時,這個裝置才會變成電磁鐵,因此磁力會從沒有到有,磁力也就產生了變化;而在關閉電源瞬間,也因為電磁鐵從有磁力,變成了沒有磁力的狀態,磁力也是在此刻產生了改變。這代表,有可能就是打開、關閉電源的瞬間,磁力會產生變化,才會只有在一瞬間產生電,所以讓電流計產生轉動。
於是法拉第對這個裝置提出了他的假設:根據打開電源的瞬間,A 線圈上的電,會讓整個軟鐵圈從沒有磁到產生磁,所以磁力產生了變化之後,就讓 B 線圈受到磁力的改變,因此那瞬間就會產生電,便會讓電流計產生了電流的變化;而當關閉 A 線圈的電源時,軟鐵圈也會從有磁變成沒有磁,因此 B 線圈所受到的磁力又會再次產生變化,因此就會產生電,讓電流計在瞬間產生轉動。
法拉第認為,如果他的假設沒錯,那麼他也許就找到一個可以證明磁可以生電的現象了。
用普通磁鐵來驗證磁生電的想法
有了這樣的想法後,法拉第也想更進一步確定,自己的假設到底是不是正確的。於是他認為,如果是因為磁力產生變化時,就產生出電流,那麼他如果不使用電流,只是用一般的磁鐵來讓磁力產生變化時,應該也能看到磁鐵在改變磁力的同時,電流計會產生電流,所以會輕微跳動。
於是法拉第找來了兩根磁鐵,並把磁鐵以相反的磁極相連後,排成一個 V 字型的樣子。法拉第想將磁鐵排成 V 字型,可能是因為他認為原本的軟鐵環圈,如果只看半邊,看起來很像是一個半圓形的磁鐵。但他當時又沒辦法找到那麼像是半圓形的磁鐵來做磁力變化的實驗,因此他只好將兩根磁鐵排成 V 字型的樣子。
當磁鐵設置好後,他又將一根鐵棒纏上了鐵絲,再讓這根纏了線圈的鐵棒,連接上電流計來測量電流。
圖│法拉第驗證的實驗裝置
在這個裝置下,由於很乾淨可以看到只有磁鐵所創造出來的磁力變化,因此如果用這個方法能夠看到和軟鐵圈一樣的情況,也就表示磁確實可以生電。
而當法拉第嘗試各種方法來使磁力發生改變,在試了各種方法後,他在嘗試把磁鐵在鐵棒的兩側開合,一下夾起鐵棒,一下又放開鐵棒時,就看到電流計的指針就像他在前一個實驗中所看到,會不斷地轉動,也就是這兩個磁鐵所產生的磁力,確實產生了電流。
法拉第的假設把他所發現的現象給驗證,同時也讓世人一直想探討的「磁生電」順利呈現在世人的眼前。在這之後,法拉第依然使用了各種的磁鐵和電磁鐵來進行實驗,而所有的結果都能夠再次強調和證明「磁生電」,於是法拉第便把這些實驗結果寫成了文章後發表到皇家學會 (Royal Society),同時也在文章中提到,這些從磁所產生的電流,因為是透過感應磁力變化而產生的電流。如果以現在的概念來說,法拉第所定義的,就是「感應電流」。
法拉第還為了區別他用電磁鐵裝置所產生的感應,以及單純用磁鐵所做出來的感應,因此他稱有通電的電磁鐵,所產生出的磁電感應為「伏打電感應」(volta-electric induction);而透過不須通電的磁鐵,所做出來的磁電感應,則被稱「磁電感應」(magneto-electric induction)。
「磁力」顯現在大家眼前
法拉第的發現,當然震撼了世人,而人們也終於知道了磁和電兩者是相輔相成,磁既可以生電,電也可以反過來生磁。
但在發表完自己的研究結果後,法拉第沒有因此而停下他在電磁學的研究腳步。為了要能夠更清楚解釋磁電感應,法拉第提出了當時還未出現的想法,那就是「磁力線」(lines of magnetic)。
由於法拉第認為,當時代在討論的超距力,對於一般人來說並不好懂,因此他想藉著牛頓力學闡述的方法,來把電磁學所形成的原理,用更具體的方式來描述。而法拉第認為,因為磁鐵、電流等等,都會產生一種「力線」,而這些力線也就顯示了這些作用力的方向。雖然說這些磁力線是無法被看見的,但它們會佔據整個磁鐵的內部和周圍。
但光是這樣說明,也只是在「紙上」有了更好的方式來說明而已,還不足以讓人一目了然,於是法拉第發揮了他的能力,把鐵粉直接灑在了磁鐵上方的紙,而紙上的鐵粉,會因為磁鐵不同地方所產生的磁力大小不同,所以吸引鐵粉的情況就會不同。
而法拉第也觀察到,當鐵粉撒在磁鐵周圍時,鐵粉似乎就會照著磁鐵周圍的磁力大小不同,產生出不同的排列方式,所以理論上磁力越大時,鐵粉就會被吸的越多,這樣就能解釋,法拉第看到磁力線較為密集的磁鐵兩極,應該也代表這是磁力最強的地方。
圖│可以用鐵粉做出磁鐵的磁力線模型
你有聽過「克拉尼圖形」(Chladni's figure) 嗎?這是科學家克拉尼 (Ernst Chladni) 用金屬板,在上面撒了沙子後,用小提琴琴弓摩擦金屬板後,沙子震動完就會顯示出的音頻圖形。 圖│克拉尼圖形 圖│真實的克拉尼圖形 而當法拉第在思考該怎麼呈現出磁力線的時候,他就想到了他的好友惠斯通 (Charles Wheatstone) 曾經向他展示了克拉尼圖形。而這個經驗,也讓法拉第想到,既然聲音可以用這樣的方式來呈現,那麼磁力線會不會也能用類似這種方式來呈現呢?於是法拉第就把這樣的經驗,遷移到了他在研究的電磁學上,於是「磁力線」就能夠用鐵粉,簡單地呈現在我們眼前了。 |
而當法拉第在研究電磁感應時,他也發現到,把磁棒插入線圈中,在插入和拔出的瞬間,線圈接上的電流計會顯示出電,且產生出的感應電流效果明顯。
圖│法拉第發現用磁棒插入線圈的感應電流效果明顯
而在有了磁力線的概念之後,法拉第便也用磁力線的概念,再次解釋了這個裝置中的電磁感應現象:在磁棒插入線圈的瞬間,原本線圈中並沒有磁力線,但插入後就會有數條磁力線在線圈中,磁力線產生變化的這一瞬間,便會產生電流;而當磁棒從線圈中拔出時,線圈中的磁力線,會從原本有數條磁力線,變成沒有磁力線的存在,因此磁力線再次產生變化的這一瞬間,又會產生電流。
圖│當磁鐵深入線圈時,磁力線會有數條在線圈中
圖│當磁鐵遠離線圈後,磁力線在線圈中的數量就變少
也就是說,會讓線圈產生出感應電流的關鍵,應該是線圈中的磁力線多寡。而這也就能解釋,為什麼接著電源時,反而不會讓電流計轉動,是因為線圈中的磁力線沒有發生變化,而沒有變化之下,就不會產生電磁感應,便不會看到電流計跳動了。
法拉第的發現,不只讓他聲名大噪,成為了電磁學上重要的一人,他還用了這個概念,發明了發電機。直到現在,我們的生活也依然受到法拉第深深地影響。
參考資料
- 竹内敬人,黃郁珊編譯(民103年)。【科學大人物】法拉第不為人知的一面(六):電磁轉動與電磁感應。CASE報科學。2023年4月21日,取自:https://case.ntu.edu.tw/blog/?p=18382.
- 吳國盛(民109年)。科學的歷程。科技圖書 。
- 馬文蔚(民88年)。物理學發展史上的里程碑。凡異出版社。
- 郭奕玲、沈慧君(民98年)。物理學演義。凡異出版社。
- 陳鍾誠(民102年)。電磁學奇才:麥可.法拉第 (Michael Faraday)。泛科學。2023年4月24日,取自:https://pansci.asia/archives/49303.
- Alan C. (2001). September 4, 1821 and August 29, 1831: Faraday and Electromagnetism. APS News. Retrieved April 24, 2023 from https://www.aps.org/publications/apsnews/200108/history.cfm.
- Al-Khalili, J. (2015). The birth of the electric machines: a commentary on Faraday (1832)‘Experimental researches in electricity’.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A: Mathematical, Physical and Engineering Sciences, 373(2039), 20140208.
- BBC (n.d.). Michael Faraday (1791-1867). Retrieved April 24, 2023 from https://www.bbc.co.uk/history/historic_figures/faraday_michael.shtml.
- Britannica, T. Editors of Encyclopaedia (2023, February 18). Faraday’s law of induction. Encyclopedia Britannica. https://www.britannica.com/science/Faradays-law-of-induction
- Davy Notebooks Project (n.d.). Frank James on Davy, Faraday, and electro-magnetic rotations. Retrieved April 20, 2023 from https://wp.lancs.ac.uk/davynotebooks/2021/09/02/frank-james-on-davy-faraday-and-electro-magnetic-rotations/.
- "Ernst Florens Friedrich Chladni ." Science and Its Times: Understanding the Social Significance of Scientific Discovery. . Retrieved May 27, 2023 from Encyclopedia.com: https://www.encyclopedia.com/science/encyclopedias-almanacs-transcripts-and-maps/ernst-florens-friedrich-chladni
- Faraday, M. The Project Gutenberg eBook, Experimental Researches in Electricity, Volume 1, by Michael Faraday.
- "Faraday, Michael ." Complete Dictionary of Scientific Biography. . Retrieved May 25, 2023 from Encyclopedia.com: https://www.encyclopedia.com/science/dictionaries-thesauruses-pictures-and-press-releases/faraday-michael
- Fowler, M. (1997). Historical beginnings of theories of electricity and magnetism. Recuperado el, 23(5), 2012.
- Fraticelli, B. (2021). Luanda en negro: la ciudad según Jaime Bunda. Luanda en negro: la ciudad según Jaime Bunda, 87-110.
- Kashy, E. , Robinson, . Frank Neville H. and McGrayne, . Sharon Bertsch (2023, February 15). electromagnetism. Encyclopedia Britannica. https://www.britannica.com/science/electromagnetism
- Kondo, H. (1953). Michael Faraday. Scientific American, 189(4), 90-99.
- Sthanapati, J. (2021). Michael Faraday and the Dawn of Electrical Age.
- Williams, L. Pearce (2023, May 11). Michael Faraday. Encyclopedia Britannica. https://www.britannica.com/biography/Michael-Faraday
參考圖片
- 竹内敬人,黃郁珊編譯(民103年)。【科學大人物】法拉第不為人知的一面(六):電磁轉動與電磁感應。CASE報科學。2023年4月21日,取自:https://case.ntu.edu.tw/blog/?p=18382.
- 郭奕玲、沈慧君(民98年)。物理學演義。凡異出版社。
- LIS情境科學教材(民108年)。改寫人類近代文明!? 開啟「電器時代」的關鍵發明!【LIS科學史】(電磁感應)。YouTube。2023年5月3日,取自:https://youtu.be/8HFwX_TTYK4.
- Anonymous (before 1836). Ampere portrait at the Musee Poleymieux. Wikimedia. Retrieved April 24, 2023 from https://commons.wikimedia.org/wiki/File:Ampere_portrait_at_the_Musee_Poleymieux.jpg.
- C. A. Jensen (n.d.). H. C. Ørsted (C. A. Jensen). Wikimedia. Retrieved April 24, 2023 from https://commons.wikimedia.org/wiki/File:H._C._%C3%98rsted_(C._A._Jensen).jpg.
- Edward W. Byrn (1900). Joseph Henry electromagnet closeup. Wikimedia. Retrieved April 24, 2023 from https://commons.wikimedia.org/wiki/File:Joseph_Henry_electromagnet_closeup.jpg.
- Rodrigo T.A. (2016). Chladni plate 02. Wikimedia. Retrieved June 15, 2023 from https://commons.wikimedia.org/wiki/File:Chladni_plate_02.jpg.
- Thomas P. (1821). Sir Humphry Davy, Bt by Thomas Phillips. Wikimedia. Retrieved April 24, 2023 from https://commons.wikimedia.org/wiki/File:Sir_Humphry_Davy,_Bt_by_Thomas_Phillips.jpg.
- Thomas P. (1842). M Faraday Th Phillips oil 1842. Wikimedia. Retrieved April 24, 2023 from https://commons.wikimedia.org/wiki/File:M_Faraday_Th_Phillips_oil_1842.jpg.
- Wikimedia (1879). Bowing chladni plate. Retrieved June 15, 2023 from https://commons.wikimedia.org/wiki/File:Bowing_chladni_plate.png.
- Wikimedia (16th century). William Gilbert 45626i. Retrieved April 24, 2023 from https://commons.wikimedia.org/wiki/File:William_Gilbert_45626i.jpg.
- Wikimedia (19th century). Oersted discovers electromagnetism. Retrieved April 24, 2023 from https://commons.wikimedia.org/wiki/File:Oersted_discovers_electromagnetism.jpg.
- Wikimedia (n.d.). Alessandro Volta. Retrieved April 24, 2023 from https://commons.wikimedia.org/wiki/File:Alessandro_Volta.jpeg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