影片重點整理
00:00莫氏當代對地震的了解
影片重點整理
02:45莫氏發現一場地震中有觀測站會接收到三個震波
為何同一次地震可以觀測到不同速度的地震波?
莫氏發現同一次地震,較遠的區域會收到多個震波波包。有的會早到,有的會晚到。因著波在密度高的介質中速度較快,他猜測地底下應存在高密度的區域,使得走高密度區域的震波比走低密度區域的較早抵達觀測站。
而波從低密度到高密度的介質會出現反射波,又因反射波走的路徑較一般表面波還長,因此此反射波震波會較慢抵達觀測站。所以同一次地震中,是有機會觀測到不同速度的地震波。
影片重點整理
07:05地震波為何速度不同
莫氏如何發現地球是分層的?
莫氏根據同一次地震收到多個震波訊號,推測地底下應存在一段高密度的區域,經由計算,此高密度的區域位於地下35km左右,且每個地區的高密度區域都差不多此深度。
因此莫氏認為地底下應有"一層"高密度區域,稱之為地函。高密度層上方的低密度層稱為地殼,兩者的交界處稱作莫氏不連續面。莫氏不連續面的構想間接表示了地球內部是分層的。
影片重點整理
08:19莫氏間接證明地球是分層的
什麼是莫氏不連續面?
莫氏不連續面是指地殼與地函的交界處,因地殼與地函密度不同,使得在地震波的觀測上出現同一震波速度不連續的情況。
地函密度較高震波速度較快、地殼密度較小震波速度較慢,因此在交界處速度不連續,此交界處稱作莫氏不連續面。
影片重點整理
10:25何謂莫氏不連續面